欧美人为啥要在腋下打除皱剂?
放心,这回不是“抗衰内卷”。
腋下打除皱剂的目的是——止汗!
炎炎夏日有人欢喜有人愁,腋下的尴尬,湿漉漉的衣裳、若隐若现的味道,极大影响了生活质量,甚至可以说是“社交噩梦”了。对于诊断了多汗症、腋臭的朋友而言,更是沉甸甸的心理负担。
什么是多汗症?
湿透了就算多汗吗?
首先,排汗是体温升高后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,汗液会带走热量,这很好理解。
而多汗症是指,汗液的分泌超出了正常的体温调节范畴,也就是“排多了、胡乱排”。
那到底出汗出多少才算“多汗”?其实也没有明确定义,但大家可以通过“多汗严重程度量表(HDSS)”来初步判断判断。
提问:以下哪个答案最能反映出排汗对您生活的影响?
1级:出汗从不显著,并不会干扰日常生活;
2级:出汗可容忍,有时会干扰日常生活;
3级:出汗勉强可容忍,常常干扰日常生活;
4级:出汗不能容忍,总会干扰日常生活。
3级、4级:代表较为严重的多汗症,影响正常的生活,也有了治疗的必要性。
什么是腋臭?
汗液惹祸2.0版?
腋臭也叫“狐臭”,和多汗症在发病机制上不同,最大的特点是“异味”。
人体的汗腺分为外泌汗腺(小汗腺)和顶泌汗腺(大汗腺)。
人体皮肤有数百万个小汗腺,它们的开口就在皮肤上,运动时一滴一滴的汗水就是它们分泌的。前文的多汗症也是小汗腺闯的祸。
而大汗腺则不同,大汗腺主要长在腋窝、腹股沟这些部位,而且分泌的“汗液”并不直接排到皮肤表面,而是排到毛囊里面去。
在毛囊这种封闭的环境中,有相当多细菌,大汗腺的分泌物和这些细菌“勾搭”在一块,被分解产生一些有异味的脂肪酸,一些人认为和狐狸的臊臭味相似,故名“狐臭”。
狐狸:这个锅我不背
人种不同,生活饮食习惯不同,多汗症和腋臭的发病率也有不同。
东方人的发病率偏低,这是幸运的,但对于患者而言又是不幸的——发病率偏低,一发病就容易在人群中更显得格格不入。性格内向、易尴尬的朋友,夏天更不乐意出门了。
夏日炎炎,如何对付多汗、腋臭?
虽然两种疾病发病机理、表现不同,但因其罪魁祸首都是“汗腺的分泌”。
既往的治疗中,手术是主要方法,但由于手术有创伤,存在感染、皮肤坏死等并发症,令很多患者望而却步。
另外还有很多民间土方法,都缺乏循证支持,咱暂不一一列举。
回归主题——欧美人在腋下注射除皱剂,这属于“局部药物注射治疗”,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替代治疗方法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。
不少朋友都知道经典的除皱剂,它之所以能抑制皱纹,是因为能够抑制一种叫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的传递,神经就是通过这种神经递质来控制“肌肉运动”的,从而让我们额头、眼尾挤压出抬头纹、鱼尾纹。而恰好,排汗也是由乙酰胆碱所介导的,通过同样的作用原理,就能抑制排汗。
换句话来说,就是用药物减少汗腺的分泌——大汗腺不分泌了,自然也就没有味道了;小汗腺不分泌了,自然多汗就缓解了。
同款舒爽,值得拥有。
药物治疗的优点还挺明显的。
首先就是微创,只需要局部注射就可以,避免了手术的创伤。
其次,在单次治疗后,就能获得较明显的效果。
欧美国家人种因为先天的“劣势”对多汗症及腋臭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,大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:局部注射治疗,一次治疗可维持4-9个月的时间,多次治疗后甚至有长期维持的可能。
想不到吧?除皱剂不仅可以除皱纹,还有这一重功效。
看到这里的朋友,有多少是腋下常年干爽的“围观群众”?帮你的朋友马住这篇文章吧!
成年人维持体面的背后,付出的努力、忍下的辛酸,永远比你了解到的多。
标签: 美容